核心看点:
- 购买途径:新加坡超过36%的电子烟用户通过聊天应用(尤其是Telegram)购买电子烟。
- 非法产品来源:尽管电子烟在新加坡被禁,但用户仍通过海外购买(30.7%)和亲友获取(27.1%)等途径获得非法产品。
- 执法挑战:专家警告,尽管规则更严格,但执法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普通电子烟和含有依托咪酯的Kpods难以区分。
- 用户意识:随着Kpods即将被列为C类受控物质,更多用户可能承认使用并寻求帮助。
- 教育措施:新加坡四个行业协会将通过与网红合作,加大电子烟危害的宣传力度。
【两个至上2Firsts快讯】据sureboh7月30日报道,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新加坡超过36%的电子烟用户通过聊天应用购买电子烟,尤其是通过Telegram。这表明许多人认为使用加密平台有助于他们躲避当局的追查。
据《早报》报道,这项研究由市场研究公司Milieu Insight于7月29日发布。
研究显示,承认使用电子烟或加热烟草制品的受访者比例从2024年第四季度的5.6%略微下降到2025年第一季度的5.3%。这一下降可能归因于2025年早些时候政府加强执法和公共教育的努力。
然而,随着含有依托咪酯的Kpods即将被列为C类受控物质,更多用户可能会变得谨慎。
36.2%的用户通过聊天应用购买电子烟,主要是Telegram
这项关于卷烟和替代尼古丁产品使用情况的季度调查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一直在进行。2025年1月至3月,5622名年龄在21至69岁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参与了一项匿名在线调查。
调查首次揭示了尽管新加坡自2018年起禁止电子烟,但电子烟用户仍然能够获得非法产品的途径。前三大来源分别是:36.2%通过聊天应用购买,30.7%在海外购买,27.1%从朋友或家人那里获得。
当被问及他们使用哪些应用购买电子烟时,78%的人提到了Telegram,51.3%的人提到了WhatsApp,30.6%的人提到了微信。研究人员表示,这反映了人们越来越依赖加密聊天平台来躲避执法部门,同时获取非法物品。
在那些在海外购买电子烟或加热烟草制品的人中,70.5%来自亚太地区。主要地点是马来西亚的柔佛巴鲁(65.6%)、印度尼西亚(29.5%)和其他马来西亚地区(23.2%)。
尽管规则更严格,执法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
随着含有依托咪酯的Kpods引起公众关注——即将被列为C类药物——这一问题已被广泛讨论。然而,专家警告称,执法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成功联盟发展协会的创始人、药剂师和戒烟顾问肖恩·安(Sean Ang)表示,现在有更多人在寻求帮助时承认使用电子烟。
“因为关于Kpods的讨论太多,普通电子烟用户觉得他们的习惯不那么严重。但让我们明确一点——电子烟并不健康,人们需要了解其中的风险。”
他还表示,政府如何实施和执行新法规将至关重要,尤其是因为很难区分普通电子烟和Kpod。
卖家太多使打击难度更大
WECARE社区服务的顾问阿尔文·森(Alvin Seng)表示,电子烟和Kpods都很容易隐藏。大多数案件只有在用户出现极端症状,如在公共场合晕倒时才会被发现。
“通过聊天应用购买电子烟或Kpods太容易了。那里有太多的‘供应商’,这使得执法更加困难,”
他解释说。
他认为,公共教育和社区服务团体的早期干预对于帮助用户在情况变得更糟之前戒烟至关重要。
协会将与网红合作提高意识
为了防止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使用电子烟,新加坡的四个行业协会将加大教育力度。除了在商店张贴海报和贴纸外,他们还将加强在线活动。
例如,新加坡福州会馆、福建咖啡商公会、新加坡迷你超市协会和新加坡杂货店友好协会将与飞乐娱乐合作,制作使用名人和网红的视频。
目标是提高对电子烟危害的认识,并对抗社交媒体上误导性的电子烟相关内容。
欢迎向 2Firsts 提供相关线索、投稿、联系访谈或针对本文发表评论。
请联系:info@2firsts.com,或在 LinkedIn 上联系两个至上 2Firsts CEO 赵童(Alan Zhao)。
声明
1. 本文仅供专业研究用途,聚焦行业、技术与政策等相关内容。文中涉及的品牌与产品,仅为客观描述之目的,不构成对任何品牌或产品的认可、推荐或宣传。
2. 含尼古丁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卷烟、电子烟、加热烟草、尼古丁袋)具有显著健康风险。使用者须遵守其所在辖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3. 本文不应作为任何投资决策或相关建议的依据。对于内容中的任何错误或不准确之处,2Firsts不承担直接或间接责任。
4. 未达到法定年龄的个人禁止访问或阅读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为2Firsts原创内容,或转载自第三方来源并已明确标注出处。其版权及使用权归2Firsts或原始版权所有方所有。任何个人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分发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本文内容,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有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info@2firsts.com
AI辅助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可能借助AI工具完成翻译或编辑,以提升效率。但由于技术限制,可能存在误差。建议读者参考原始来源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欢迎读者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请联系:info@2firs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