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
本文仅供行业内部交流,不进行任何品牌或产品的推荐。
本文所展示的图片,仅用于描述事实,不作为任何产品的广告。
本文禁止未成年人访问。
2Firsts 特稿:
尼古丁袋中毒风险与警示语缺陷
文 | 两个至上
【两个至上2Firsts原创】随着尼古丁袋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它作为卷烟或电子烟的替代品。根据《2023年世界烟草发展报告》的数据,2023年,作为最近几年迅速崛起的烟草制品,尼古丁袋继续保持高速成长,销量同比增长43.5%至155.1亿袋,销售额同比增长61.1%至78.6亿美元。 在尼古丁袋高速增长的同时,其潜在风险也一直备受监管方、研究者的关注。
卷烟和电子烟是通过气溶胶承载尼古丁,然后经由肺部进入身体产生效应。而尼古丁则不同,它是通过口腔黏膜吸收的方式。不同的吸收方式,是否会形成不同的使用风险?
日前,两个至上对比市场上多款尼古丁袋产品发现,和电子烟类似,尼古丁袋包装的警示语大多沿用了传统卷烟的警示语样式。这样的风险提示是否足以避免消费者使用风险,尤其是针对初次尝试的用户? 两个至上2Firsts联系了多位行业专家人士。
深圳先进院的尼古丁生物学效应研究专家陈祖昕表示,如果消费者在使用此类产品时开始感觉到不舒服,此时尼古丁很有可能已经过量了,而身体仍在持续吸收尼古丁,并且尼古丁浓度不会因为终止口含而马上降低。因此,这种急性中毒的情形是需要警惕的,特别是第一次使用此类产品的人群。相关信息应该在包装盒上明确标注,并且明确警惕使用者带来的急性中毒风险。
印度尼古丁袋品牌MYNT的创始人兼CEO Shivam Bihani表示,总体而言,目前市场上的所有尼古丁产品或新一代产品都没有更详细的警告标签。
“我们需要更多地教育消费者有关这些产品的信息,比如它们的副作用和其他相关事项。”
急性中毒在初次尼古丁袋使用者中屡见不鲜
9月初某次展会上,两个至上2Firsts工作人员在初次尝试尼古丁袋产品三分钟后,身体出现头晕、胸闷、出冷汗、双手发麻以及呼吸急促等症状,经过数个小时的休息才恢复正常。
实际上,初次使用尼古丁袋产品后出现身体不适甚至更严重症状的情况并非个案。
在美国社交平台Reddit上,有一些网友表示初次使用尼古丁袋产品后身体出现不适。其中就有一名网友表示他最近尝试了3mg的Zyn尼古丁袋,差点呕吐,效果太强烈了( It hit me so hard)。
网友“Celeste_56”表示他首次尝试Zyn尼古丁袋是因为在TikTok上看到后觉得很酷。他详细描述了初次尝试尼古丁袋后身体出现的症状。
“我只放了一片进嘴里,刚开始就觉得‘哇,太难受了’,嘴巴里发痒,味道也很辣。我是墨西哥人,但那种辣味实在太过了。大概过了60秒,我就开始感到恶心和头晕,五分钟后我再也受不了那股味道和头晕的感觉。到了10到15分钟左右,我实在撑不住了,扔掉了小袋,直接跳上床。那种糟糕的感觉持续了大概一到两小时。”
尼古丁袋警示语多沿用“卷烟标准”
据了解,各国针对卷烟都推行不同形式的警示语标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形式向消费者告知卷烟吸食风险并提醒戒烟。
日前,两个至上收集了市场上多款尼古丁袋产品,详细观察后发现,这些些尼古丁袋产品包装形状上大同小异,均为圆柱体饼干状。
从正面上看,大部分尼古丁袋包装都使用了品牌Logo或标志性设计以及口味,并标明了“此产品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是一种成瘾性化学物质”的警示信息,包装上清楚标注了尼古丁的含量。
从侧面上看,一些品牌的尼古丁袋包装仅显示品牌名、尼古丁浓度等信息,少量品牌的尼古丁袋包装或以图或以文的形式说明使用方式。特别的是, übbs一款11mg尼古丁袋的包装上还注明了强度“Strong”,表明该款11mg尼古丁袋为高强度的尼古丁产品。
从底面看,几乎所有品牌的尼古丁袋都有相关警告,但警告内容却不尽相同。
一些品牌的警告语写着:
“本产品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是一种令人上瘾的化学物质。”还有一些品牌的警告语写着:“吞咽有毒。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果感到不适,请联系毒理医生......”
对比卷烟和电子烟的包装后,不难发现,尼古丁袋的警示语言与卷烟的警示语言相似。同时,在一些电子烟的包装上,其正面与背面均有较大警语区,警示语写着:“本产品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是一种令人上瘾的化学物质。”
专家:尼古丁急性中毒需要警惕
深圳先进院的尼古丁生物学效应研究专家陈祖昕表示,尼古丁袋作为一种新型尼古丁产品,对它是否具有成瘾性以及其他健康风险缺乏基本的了解。特别是流行起来后,大规模人群的广泛使用以及长期使用对使用者带来的健康风险。
“尽管低剂量尼古丁可能是安全的,但是高剂量尼古丁除了影响大脑中枢以外,还会影响人体的血压、血糖、心率等生理指标。”
陈祖昕说,由于是通过口含释放的形式来获取尼古丁,尼古丁浓度在人体内是逐步累积的,如果人们在使用此类产品时开始感觉到不舒服,此时尼古丁很有可能已经过量了,而身体仍在持续吸收尼古丁,并且尼古丁浓度不会因为终止口含而马上降低。
“因此,这种急性中毒的情形是需要警惕的,特别是第一次使用此类产品的人群。”
陈祖昕指出,不同的品牌、尼古丁形式、尼古丁剂量、纤维布以及添加剂都可能影响尼古丁的释放。因此,相关信息应该在包装盒上明确标注,并且明确警惕使用者带来的急性中毒风险。可见,对此类新型的尼古丁产品,仍需更多的科学实验来进行评估和研究,助力于相关行业和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尼古丁袋包装警示语,两个至上2Firsts联合创始人、CEO赵童认为,传统卷烟和电子烟的风险主要来自对身体健康的长期危害,因此警示语多以危害警示和戒烟提醒为主,部分国家还通过令人感到不适的图片去实现“消费抑制”。
但是,尼古丁袋对消费者有着新的风险——使用风险。过量的使用,对于入门消费者而言,具有急性中毒的威胁,因此其警示语,也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消费指引。 包装上的警示语不应仅警示风险,还应该更明显的标注产品的尼古丁含量、适用人群、可能的不适症状和风险等。这方面应该考虑部分借鉴药品的标注方式。
厂商:尼古丁袋警示语确有不足,监管方应明确标准
针对此事,两个至上2Firsts联系到印度尼古丁袋品牌MYNT的创始人兼CEO Shivam Bihani。
“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尼古丁袋的标签在消费者使用之前需要提供更准确的信息。(I think you are very much correct that labels on nicotine pouches need to have more precise information to the consumer before they use the same.)”
Shivam Bihani认为,目前的警告语“本产品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是一种令人上瘾的化学物质。”对消费者来说非常有必要,因为他们需要了解该产品含有尼古丁,并且尼古丁是一种具有成瘾性的化学物质。除此之外,标签还应该清楚地标明每个尼古丁袋中的尼古丁含量。
Shivam Bihani指出,一些品牌在包装顶部用点数来表示每个尼古丁袋中的尼古丁含量,或者使用诸如“温和”“强效”“超强”这样的字眼来表明每个尼古丁袋的强度。
Shivam Bihani认为全球的监管机构应该严格制定一项政策,要求所有品牌在每个罐子的顶部标签上明确标注每个尼古丁袋的正确尼古丁含量,以数字形式呈现,如3/6/9/12/15/20等,不论具体数值是多少。如果标签上没有明确标注具体数值,消费者可能会错误解读代表尼古丁强度的点数。
“由于尼古丁袋相对较新,市场上关于它的数据还很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市场上的所有尼古丁产品或新一代产品都没有更详细的警告标签。(But overall all the nicotine products or next generation products you see in the market, none of them have more detailed warning.)”
Shivam Bihani说,有一点是肯定的,需要更多地教育消费者有关这些产品的信息,比如它们的副作用和其他相关事项。
“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式是在产品网站上添加相关信息,因为标签上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包含这些内容。”(One way for doing so is adding the same on products website as it labels would not have enough space to incorporate the same)
此外,两个至上2Firsts还联系到美国尼古丁品牌CLEW CEO Waqas Khan。
在谈及当前尼古丁袋的包装警示语与电子烟相同,没有针对首次使用者或特定人群的特殊警示这一话题时,他也表示同意此看法(I agree with you)。
版权声明
本文章由深圳两个至上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转载自已明确标注原始信息来源的第三方信息源。文章的版权及许可使用权归深圳两个至上科技有限公司或原信息来源所有。未经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擅自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否则本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处理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info@2firsts.com
AI辅助免责声明
本文可能借助AI技术以提高翻译和编辑效率。然而,由于技术限制,AI可能存在错误,因此读者应参考本文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以获取更准确的表述。
本文内容不应作为任何投资决策的依据或建议,2Firsts不对因内容错误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警示:
1.本文仅供产业技术、政策等专业研究之用,文中提及的品牌、产品仅为客观描述之目的,不构成对任何品牌或产品的推荐或推广。
2.各类尼古丁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卷烟、电子烟及加热不燃烧产品)均对健康存在危害。请严格遵守所在国的相关法律和使用规定。
3.本文内容禁止未成年人阅读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