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至上原创】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更新的贸易数据,2024年5月,中国对美国的电子烟出口额约为3.36亿美元,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34.9%;出口量约7649.48吨,环比上升2.57%,同比上升44.61%。
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电子烟市场,一直是各大电子烟企业竞相争夺的重要领地,同时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尽管一些电子烟企业目前可能面临进入美国市场的挑战,但业界普遍认为,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是长期战略中必须重视和努力争取的关键领域。
近日,两个至上通过与几位美国电子烟市场的从业者交流,深入了解了一些美国电子烟市场的现状。
经销商不愿接受“旧品” 新品越来越卷
一位在德克萨斯州的电子烟从业者介绍了该市场的情况。据其介绍,德克萨斯州是美国电子烟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新品进入美国市场时都会首选休斯敦和达拉斯作为切入点。原因在于,这两个市场更乐意接受新品,且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这使得产品能迅速获得市场反馈。同时,一旦产品在此地获得成功,其影响力将迅速向周边区域扩散。

据该从业者反馈,在这两个以快速迭代著称的市场中,很多经销商只愿意销售噱头很足新品,而对那些口数较小、功能较少的旧产品不再感兴趣。对于这些产品,他们只愿意接受品牌方用新产品来替换旧产品,或者进行寄售。
也有从业者表示,确实有些新颖独特的产品能吸引经销商的目光,并在初期取得可观的销量。正是这种现状促使美国市场的新品竞争愈发激烈。新品的屏幕越做越大;雾化芯越加越多,从“双芯”升级至“四芯”,甚至“六芯”;产品口数也不断提升,甚至有1毫升声称可使用2000口的情况;在智能功能方面,也催生了诸多创新,例如电话接入和AI语音唤醒等功能。

寄售模式加剧市场竞争 小型企业缺乏应对能力
此外,对于上面提到的寄售模式,这对于做美国市场的电子烟企业来说并不陌生。寄售是指部分电子烟公司借鉴快消品销售策略,直接将商品供应至门店,并在当地进行推广,采取先发货后收款的方式,并支付一定佣金。
一位美国市场的从业者进一步介绍了该市场的电子烟寄售模式:从批发商层面来看,一级批发商需要向制造商支付货款以采购商品。通常情况下,一级批发商会根据与二级批发商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与品牌方达成的协议,设定一个30/60/90天的试销期。在此期间,若产品销售不佳,二级批发商可在期限结束时退货并获得结算;反之,若销售表现出色,二级批发商在库存售罄后需再次支付货款以补充库存。

而从零售店铺层面来看,品牌方会尝试先向零售店铺提供一定数量的货物进行试销。这种方式对店铺而言,降低了资金风险,帮助上级批发商拉通销路;对品牌方而言,则有助于加速产品上市流程。试销结束后,如果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店铺将向批发商支付货款以订购更多商品。
不过,寄售模式对大型和中型企业而言尚可应对,但对众多中小型电子烟企业来说,却造成了巨大的现金流压力。这使得它们面临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的严峻考验。
GEEKBAR一家独大 经销商无力改变
虽然在美国市场上,一些品牌正努力进行噱头十足的创新,并尝试采用以新换旧、寄售等手段,但仍未能取得太多成绩,同时旧产品还遭遇了严重的库存积压问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GEEKBAR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景象,完全处于另一个极端。
据上述从业者介绍,GEEKBAR推出的三款产品——PULSE、PULSE X和SKYVIEW,只要库存充足,经销商都会积极采购,并且需求持续旺盛,甚至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时,GEEKBAR的销售速度非常之快。有些店铺平均每周能售出上百支GEEKBAR的产品。部分店主们反映,他们的销售额中有90%都来自于GEEKBAR品牌。

GEEKBAR无疑成为了继ELFBAR之后的美国第一大电子烟品牌。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其市场垄断地位甚至超过了曾经的ELFBAR。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市场垄断状况并非经销商所期望,但受限于各方面的因素,他们无法对每款新品给予充分推广,因此产品必须依靠自身的竞争力在市场中立足。这也是促使各个品牌在美国市场激进创新、努力做噱头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忧虑。他们认为,一方面是旧库存难以处理,积压严重;另一方面,企业又被迫不断创新,频繁推出新品,这将导致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最终可能引发市场反噬。
注:此篇文章的内容来源于读者的爆料,我们已根据所提供信息的价值,给予了相应的信息费作为奖励。
欢迎向 2Firsts 提供相关线索、投稿、联系访谈或针对本文发表评论。
请联系:info@2firsts.com,或在 LinkedIn 上联系两个至上 2Firsts CEO 赵童(Alan Zhao)。
声明
1. 本文仅供专业研究用途,聚焦行业、技术与政策等相关内容。文中涉及的品牌与产品,仅为客观描述之目的,不构成对任何品牌或产品的认可、推荐或宣传。
2. 含尼古丁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卷烟、电子烟、加热烟草、尼古丁袋)具有显著健康风险。使用者须遵守其所在辖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3. 本文不应作为任何投资决策或相关建议的依据。对于内容中的任何错误或不准确之处,2Firsts不承担直接或间接责任。
4. 未达到法定年龄的个人禁止访问或阅读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为2Firsts原创内容,或转载自第三方来源并已明确标注出处。其版权及使用权归2Firsts或原始版权所有方所有。任何个人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分发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本文内容,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有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info@2firsts.com
AI辅助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可能借助AI工具完成翻译或编辑,以提升效率。但由于技术限制,可能存在误差。建议读者参考原始来源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欢迎读者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请联系:info@2firs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