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及立场,两个至上仅作刊登,供行业参考学习,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负责。
【两个至上特约稿件】美国东部时间2月2日,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PMI)和英美烟草公司(BAT)同步宣布双方将终止所有有关加热烟草和电子烟产品的全球专利侵权诉讼,并达成和解。


对此,两个至上邀请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烟草、电子烟等新型烟草领域资深律师唐顺良,从专业角度解读PMI与BAT专利和解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以下为唐顺良律师的观点:
PMI与BAT和解的原因有三点:其一,在专利战的角度看,2014年PMI刚开始抢占市场时,利用其20多年来积累的专利池确立了市场领先地位,通过专利手段取得了品牌的先发、先占优势。然而,即便如此,PMI在2018年BAT在日本推出产品后才发起诉讼。在初始阶段PMI在加热不燃烧市场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BAT感受到竞争压力后,主动在美国和欧洲对PMI提起了专利诉讼,挑战PMI专利的有效性,双方因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专利战。
然而,加热烟草专利本身的技术特点和产业特征,并不能完全依赖专利为其带来绝对垄断的市场,且长期而持续的专利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更为重要的是,到了2023年,PMI在加热不燃烧领域的一些技术专利被BAT成功无效,也引起了PMI对专利的重新考量。
另外一方面,在PMI快速迭代iluma后,专利上拉开了“代差”,很多专利不再受用,所以2023年,PMI的战略调整兼并收购、出售传统烟草业务,加速iluma销售,完成2025目标,更快接近其无烟计划。
而此时,PMI公司在研发方面很难再“跳级”,推出更新代际的产品,这样也不符合IQOS iluma基本可以兼容的智能制造体系,所以在加热器专利上,近一年公开的专利也大多只是一些改进,可以这么说,PMI加热专利池的使命已基本完成,剩下的核心战略就是加热卷烟消耗品品牌的全面覆盖,基于市场和无烟战略考量,专利和解符合其市场战略。
其二,从烟草法律政策的角度来看,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保守派的势力日益强大,PMI公司难以通过技术和减害手段迅速改变烟草监管部门的传统思维。尽管电子烟技术迅速发展,但在2023年同样面临了对合规性的广泛讨论。事实证明,截至2023年11月,FCTC对加热烟草和电子烟并没有带来革命性的改变,PMI的全球增长也没有大幅提升。然而,PMI不得不继续前进,无法再依赖传统卷烟赚取利润,尽管其烟民可能仍然支持传统卷烟品牌如万宝路的牛仔情怀。这并不代表其他烟草公司(如BAT)不会填补PMI放弃的市场份额,以弥补新型烟草研发的成本。
发达国家或低收入国家对加热不燃烧产品的减害性认知尚未充分,新型烟草产品在法律层面也未得到足够认可。
而美国这一庞大市场,由于PMTA和专利问题,PMI的加热烟草一直未能进入。但此次两大公司的和解必定有助于PMI在美国市场的计划。此外,全球经济正处于下行阶段,而烟草税作为一种独特的财政手段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使得PMI在推广无烟产品时面临特别是在传统烟草为主要税收来源的国家遇到巨大阻力。
其三,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如果PMI过于强化加热不燃烧的专利壁垒,可能将BAT推向电子烟领域。然而,一旦BAT加大投入电子烟领域,完成对目标公司(包括专利持有人)的收购,就可能与加热不燃烧领域形成竞争对立,也会制约PMI在电子烟领域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两大公司在发表健康科学观点、游说立法、监管方面不能形成有利于加热烟草的意见,这对PMI来说也是不利的。
在这些情况下,PMI计划在短期内(2025年)实现无烟的目标受到了挑战,直接影响了PMI在2024年后的增长速度。因此,PMI、BAT高层不得不平衡考量品牌、知识产权部门的意见,达成共识,而不再源源不断的为律师付费。共同拓展加热不燃烧的市场,提升各国对加热不燃烧产品的减害认识,并推动各国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
最后,必须关注最近美国电子烟专利诉讼的一些问题。当然,奥驰亚、JUUL、NJOY等公司更关心自己的领地。两大公司的专利和解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专利战略。然而,电子烟领域专利壁垒虽然没有加热烟草那样专利集中,但也不妨碍它们利用美国的专利制度持续敲打不善于在美国打专利战的中国企业。在电子烟监管政策波动期,发起对中国电子烟的专利诉讼既是在FDA的门槛上,又加高了一半截,这对抢占中国电子烟企业的美国市场是一种有利的策略。
尤其是英美烟草和NJOY的联合,专利池得以丰富,只不过是先打中国企业,再三分美国,还是先打掉专利威胁者,再打中国企业的问题。
两大巨头的联合,意味着出现了加热烟草和电子烟两大阵营的分水岭,未来新型烟草市场的割据和知识产权格局将改变,这将使美国电子烟市场受到挤压,加剧电子烟企业的压力。此外,PMI与BAT也可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布局电子烟市场,进一步完成对电子烟相关专利的收购。
和平是打出来,从两大烟草公司的专利诉讼历史来看,从来都是针尖对麦芒。而纵观中国电子烟企业的境外诉讼,大多都是不战而和,中国企业妥协,这不符合深圳电子烟产业集中的地位,这样会变得越来越被动。而中国监管政策,并没有给被专利诉讼策略挤压的中国电子烟,有太多的迂回纵深。两大烟草全球专利的和解,或许应该给深圳电子烟企业启示,抱团来应对接下来专利诉讼!
律师介绍
唐顺良是天元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具有广泛的烟草和电子烟法律领域经验。在专利争议、法律立法与合规方面,他拥有十多年的专业经验。唐顺良对烟草和电子烟技术脉络及专利情况了解深透,成功代表客户处理了众多境内外的合规问题,尤其在复杂的专利交叉争议中取得显著成就。此外,他还长期担任中国知名电子烟和烟草企业的法律顾问。
版权声明
本文章由深圳两个至上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转载自已明确标注原始信息来源的第三方信息源。文章的版权及许可使用权归深圳两个至上科技有限公司或原信息来源所有。未经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擅自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否则本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处理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info@2firsts.com
AI辅助免责声明
本文可能借助AI技术以提高翻译和编辑效率。然而,由于技术限制,AI可能存在错误,因此读者应参考本文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以获取更准确的表述。
本文内容不应作为任何投资决策的依据或建议,2Firsts不对因内容错误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警示:
1.本文仅供产业技术、政策等专业研究之用,文中提及的品牌、产品仅为客观描述之目的,不构成对任何品牌或产品的推荐或推广。
2.各类尼古丁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卷烟、电子烟及加热不燃烧产品)均对健康存在危害。请严格遵守所在国的相关法律和使用规定。
3.本文内容禁止未成年人阅读或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