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点:
- 政策转向:新加坡将电子烟归为毒品问题,对相关行为施监禁等严厉处罚,因部分非法电子烟含管制药物依托咪酯。
- 联盟反对:亚太烟草减害倡导者联盟(CAPHRA)认为此举倒退,无视电子烟减害证据,混淆非法与合法产品,违背循证决策。
- 现实矛盾:新加坡 2018 年禁电子烟,但吸烟率十余年停滞(10%-16%),传统管控效果有限。
- 解决方案争议:联盟主张通过规范监管保障安全,而非禁令,称禁令会加剧黑市风险。
【两个至上2Firsts快讯】据scoop8月18日报道,亚太烟草减害倡导者联盟(CAPHRA)对新加坡总理黄循财(Lawrence Wong)的声明表示深切担忧。黄循财宣布,新加坡将把所有吸电子烟行为视为毒品问题,实施监禁及严厉处罚,此举恐将动摇数十年来烟草减害科学的成果。
“新加坡对电子烟全面定罪是一种倒退,无视了全球范围内大量证明这类产品具有拯救生命潜力的证据,”CAPHRA 执行协调员南希・卢卡斯(Nancy Loucas)宣称,“虽然我们理解对于含依托咪酯产品的担忧,但将所有电子烟等同于危险毒品,与在全球范围内改变公共卫生成果的成功减害策略背道而驰。”
黄循财总理在演讲中宣布,新加坡将对电子烟相关违法行为施加 “严厉得多的处罚”,包括监禁,并称政府将 “把这视为毒品问题” 而非烟草管控问题。这一政策转变的背景是,在一些非法电子烟中发现的麻醉剂依托咪酯被归类为 C 类管制药物。
“新加坡将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 —— 受污染的非法产品与合法的尼古丁设备,” 卢卡斯表示,“这就好比因为一些罪犯销售含甲醇的烈酒,就禁止所有酒类。这是一种政策失败,会剥夺成年吸烟者获得经证实的减害工具的机会,同时将市场进一步推向地下。”
scoop 报道称,尽管实施了全面的世卫组织 MPOWER 措施,新加坡的吸烟率十多年来一直停滞在 10%-16% 左右。这个城市国家在 2018 年就禁止了电子烟,但传统烟草管控方法未能解决吸烟率停滞不前的问题,至今仍在为此挣扎。
“证据非常明确 —— 规范获取更安全的尼古丁产品能加速吸烟率下降,” 卢卡斯说,“英国、瑞典、日本和新西兰等国家正在证明,减害能拯救生命。而新加坡却在选择意识形态而非证据。”
“新加坡向来以循证决策为荣,但这一声明却放弃了科学,转而进行恐惧煽动,” 卢卡斯指出,“正如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及无数同行评审研究证实的那样,成年吸烟者理应获得比卷烟安全至少 95% 的产品。”
CAPHRA 承认对受污染的电子烟产品存在合理担忧,但认为解决之道在于适当监管而非禁止。拥有规范市场的国家几乎消除了危险物质,同时提供了质量可控的替代品。
“解决污染问题不能靠禁止这一品类,而要通过适当监管、质量标准和合法供应链,” 卢卡斯解释道,“新加坡的做法将导致更多危险产品充斥黑市,同时剥夺吸烟者拯救生命的替代选择。”
此前,2Firsts与CAPHRA执行协调人南希·卢卡斯进行了对话,探讨为何消费者必须在烟草减害政策中拥有话语权,以及她如何帮助他们勇敢发声。(相关阅读:2Firsts对话亚太减害领袖南希·卢卡斯:为被边缘化的消费者争夺发声权)
欢迎向 2Firsts 提供相关线索、投稿、联系访谈或针对本文发表评论。
请联系:info@2firsts.com,或在 LinkedIn 上联系两个至上 2Firsts CEO 赵童(Alan Zhao)。
声明
1. 本文仅供专业研究用途,聚焦行业、技术与政策等相关内容。文中涉及的品牌与产品,仅为客观描述之目的,不构成对任何品牌或产品的认可、推荐或宣传。
2. 含尼古丁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卷烟、电子烟、加热烟草、尼古丁袋)具有显著健康风险。使用者须遵守其所在辖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3. 本文不应作为任何投资决策或相关建议的依据。对于内容中的任何错误或不准确之处,2Firsts不承担直接或间接责任。
4. 未达到法定年龄的个人禁止访问或阅读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为2Firsts原创内容,或转载自第三方来源并已明确标注出处。其版权及使用权归2Firsts或原始版权所有方所有。任何个人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分发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本文内容,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有版权相关事宜,请联系:info@2firsts.com
AI辅助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可能借助AI工具完成翻译或编辑,以提升效率。但由于技术限制,可能存在误差。建议读者参考原始来源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欢迎读者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请联系:info@2first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