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DA烟草制品中心官网显示,布雷特·科普洛被任命为烟草制品中心代理主任。科普洛自2011年起在FDA任职,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最近为FDA局长的高级顾问。
FDA-CTP
2
自2025年4月起,马来西亚多州密集发布电子烟禁售或限制措施,柔佛、吉兰丹、登嘉楼、玻州等地相继升级管控。面对日趋收紧的政策环境,英美烟草宣布停售VUSE系列产品。2Firsts系统梳理近一个月内马来西亚监管动向与多方反应,提炼关键趋势与实务要点,供业内参考。
两个至上
3
英国将于2025年6月1日起全面禁止销售一次性电子烟,两个至上2Firsts注意到,英国地区电子烟经销商网站VapeSourcing、VAPE CLUB和vape UK呼吁消费者囤货,同时积极推广替代产品,如换弹式电子烟和开放式电子烟,并发布使用指南,以帮助消费者顺利过渡。
两个至上
4
电子烟品牌TYSON推出TYSON 2.0 Vape Charger,一款专为电子烟设计的便携移动电源。该产品采用TypeC接口,内置800mAh电池,售价约9美元,目前已在多个美国地区电子烟网站上线。
两个至上
5
马来西亚槟城多名议员呼吁州政府禁止在所有商业场所销售电子烟产品,相关方案将在州执行委员会上进行讨论。
马来邮报
6
韩国烟草前研究员郭大根因加热烟草技术职务发明未获合理补偿提起诉讼,索赔总补偿为20亿美元,首诉金额为约合7214万美元。由于双方无法达成和解,纠纷预计将在正式审判中解决。
韩国首尔经济日报
7
泰国政府批准国家健康委员会提出的五项措施,旨在保护青少年免受电子烟危害。措施包括将学校设为电子烟禁区、加强公众教育、限制媒体宣传、打击线上销售,并确保政策符合国际公约。
亚洲新闻网
推荐阅读

2024年巴西电子烟查获量激增 圣保罗州和巴拉那州居首
巴西自2024年以来电子烟查获量显著增加,圣保罗州增长七倍。尽管巴西自2009年起实施电子烟禁令,但非法销售仍广泛存在,犯罪组织将其视为新的盈利渠道。
新闻
03-28

2Firsts专访美国FDA:年龄验证技术能否改变调味电子烟的结局?
FDA回应2Firsts专访时表示,欢迎含年龄验证技术的产品申请,但强调产品须证明符合“公共健康标准”,并将“逐案审查”。该技术是降低青少年风险的考量因素,但并非自动获批的保证,尤其对调味产品。FDA鼓励企业就技术创新进行沟通。
美国监管监管国际
03-28

韩国2024年烟油进口额同比增近四成 合成尼古丁产品亟待立法规范
韩国电子烟烟油进口规模逐年增长,2024年达8564万美元,同比增39.5%。主要因合成尼古丁电子烟需求扩大,其不受烟草法监管,可通过网络和无人售货机销售,导致青少年使用激增。
新闻国际
04-21

马来卫生部长表态支持地方管控 雪兰莪或成下一电子烟禁售州
马来西亚卫生部长祖基菲里表示,各州有权依据地方法规限制或禁止电子烟销售,一些州已撤销商家执照,雪兰莪州正评估禁令可行性。
新闻
04-21

荷兰12岁儿童中近10%尝试电子烟 政府启动‘拒绝电子烟’宣传活动
荷兰最新研究显示,10%的12岁儿童尝试过电子烟,12至16岁使用者中近四成自称已成瘾。为应对这一趋势,政府于5月12日启动“拒绝电子烟”宣传活动。
新闻
05-13

2024年英国威尔士查获非法电子烟超3万件 执法率仅12%
2024年英国威尔士共查获超过3万件非法电子烟产品,纽波特市占三分之一,查获量同比增长173%。业界呼吁建立零售与分销许可制度,防范即将生效的一次性电子烟禁令所引发的非法产品激增风险。
新闻
04-23

英国一次性电子烟禁令掀电子烟囤货潮 热门口味销量激增50%至100%
英国一次性电子烟禁令实施前夕,市场出现消费者囤货行为。多个在线平台报告称,一次性设备销量上涨50%至100%,其中热门口味产品尤为紧俏。但研究显示16-24岁群体正逐步转向可重复使用设备,预计禁令对整体使用率影响有限。
新闻
05-14

日本议员呼吁对加热烟草实施税收优惠 财务大臣否认其减害证据
日本一议员主张应从减害视角推动加热烟草普及,反对将其税率与传统卷烟统一。财务大臣回应称,尚无证据显示加热烟草危害较低,维持政府上调税率的立场。
新闻
04-16

奥驰亚因专利纠纷停售NJOY Ace电子烟
奥驰亚因与Juul的专利纠纷,被要求停止销售其NJOY Ace电子烟产品,尽管消费者可在零售商库存售罄前继续购买。
新闻
04-03

从思摩尔财报透视新型烟草行业三大趋势:美国合规加速、加热不燃烧崛起、研发转型
思摩尔国际2024年财报揭示新型烟草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全球监管趋严促使行业加速合规化,美国市场强化PMTA审批,年龄验证技术成关键。HTP(加热不燃烧)产品崛起,受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及政策支持推动。欧洲市场因一次性电子烟禁令调整,封闭式换弹产品增长显著。未来,行业将向高标准、技术创新及市场整合发展,合规成本上升,头部企业受益。
国内
03-26